张贤亮的作品,从《唯物论者的启示录》到近作《小说中国》,一直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,剖析社会人生,尤其是他的《小说中国》,以作家的身份,纵谈天下大事,以文学性的政论随笔的形式,大胆涉足国家的政治经济领域,其中不乏惊人之论。
3月13日上午10时,记者在京丰宾馆采访了来京参加“两会”的全国政协委员张贤亮。这位西北作家一身得体的西装,风度翩翩,当年痛苦的风霜已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消融。
“我的朋友张西说你是个美男子。”我见面就先开了个玩笑。他开怀大笑起来:“这是最高的评价!”以玩笑回答了我的玩笑。
“请谈谈参加‘两会’的感受。”
“这次‘两会’,是十五大之后召开的,对于继续深化社会改革有明确的目标,很成功。我的《小说中国》在‘两会’以前已经发行了10万册,影响很大。可当时出版社的编辑认为,此书根本不能发表,但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之后,知道可以出版了。因为,我的观点与十五大精神有三条一致:一是高举了邓小平的旗帜;二是多种体制的经济形式;三是肯定了私有制。这样,这部书才得以出版。当然,会有许多争议。我认为此书对于中国的社会改革有很大的作用,因为我是从文学家、作家的角度来看问题的,与学者不同。
昨天,共同社记者访问我,说:现在大批工人下岗,是否有这么多的就业机会。我说:中国有六千万打工妹,这些工作城市人为什么不能做?要改变观念,要改变认为是‘降格’的观念。多年的大锅饭,已经削弱了他们的竞争能力。还有民主进程的问题。从法律上看,中国是非常民主的国家,在法律形式上已经很完备,为什么会有法不依,很大程度上是民众缺乏法律意识,以至于无法无天。过去,一个生产队长就是土皇帝,承包责任制后,生产关系转为拥有自主权,人们也就可以‘秋菊打官司’了,这是根本性的变化。我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20多年,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,绝对是好的方法论,只要真正掌握,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。
“请您再谈谈个人的创作近况。”
“现在,还有两部书稿在电脑中,超越别人容易,超越自己难。我不想重复自己的手法,所以,每部小说都不同。比如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》比《绿化树》不同,《我的菩提树》、《习惯死亡》又不同,我不想在平面延伸。”
“我还是喜欢您早期的作品。作家们似乎在为了求新而求新,反而迷失了自身的价值。”
“但我不是。我是把积蓄了20年的经验凝结在20万字里,感受决定形式,不用这种新的形式无法表达。《习惯死亡》主要是使用蒙太奇的手法,所以,人称、形式等都乱了。”
“您的公司经营情况怎么样?”
“很好。就是我们自治区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‘西部影城’。”
“下海对于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?”
“很重要。为什么要下海经商?一方面是性格使然,一方面是作家不能脱离社会。我之所以写劳改生活写得好,是由于它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,是用所谓‘体验生活’‘体验’不来的。现在我经商也是这样,赔了才会真心疼。”
“所以,王蒙先生曾对作家的‘职业化’提出异议,作家看来是不能从社会中游离出来。对了,两部书稿的名字叫什么?”
“《百年一人》和《钱歌》。”
约半个小时的采访,张贤亮给我留下了热心政治的印象。当然,张贤亮还是文学家,是以文学家的赤子之心观照现实社会,他的坦荡豪爽的言谈举止,他的口无忌言,放言纵论,正表明着他文学家的“本性”。